各縣(市、區)、開發區應急委(安委會)、市應急委各成員單位:
根據生產安全事故統計調查制度、安全生產舉報信息統計制度的要求,現將2025年1-6月全市生產安全事故和安全生產舉報情況通報如下:
一、生產安全事故情況
(一)事故總體情況。
2025年1-6月,全市通過生產安全事故統計信息直報系統報送各類事故42起,共造成47人死亡、10人受傷,事故起數和受傷人數同比減少3起和9人,下降6.7%和47.4%,死亡人數增加1人,上升2.2%。
(二)各縣(市、區)、開發區事故情況。
1-6月份,13個縣(市、區)、開發區中,橫州市、青秀區、馬山縣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受傷人數同比“三下降”;興寧區、江南區、高新區、隆安縣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同比“雙下降”;西鄉塘區、良慶區、邕寧區、武鳴區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同比“雙上升”;興寧區未發生生產安全事故。
(三)各重點行業事故情況。
1-6月份,各重點統計行業中,煤礦、煙花爆竹、化工、水上運輸、鐵路運輸、航空運輸、油氣管道運輸、漁業船舶、農業機械等9個行業領域沒有發生生產安全事故。
1.工礦商貿事故情況
1-6月,工礦商貿領域發生事故22起, 造成25人死亡、3人受傷, 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和受傷人數同比增加5起、7人和1人,上升29.4%、38.9%和50%。各行業事故情況如下:
(1)建筑業(含房屋建筑業、土木工程建筑業、建筑安裝業及建筑裝飾、裝修和其他建筑業4大類)發生事故11起、死亡13人、受傷2人,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同比增加2起、4人,上升22.2%、44.4%,去年同期受傷人數為0人。
(2)工貿(含建材、冶金、機械、有色、紡織、煙草、商貿、輕工8大行業)發生事故6起(其中輕工行業4起、商貿行業1起、機械行業1起)、死亡7人、受傷0人,事故起數、受傷人數同比持平,死亡人數同比增加1人,上升16.7%。
(3)工商貿其他發生事故4起,死亡4人,受傷0人,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同比增加2起、1人,上升100%、33.3%,受傷人數同比持平。
(4)金屬非金屬礦山發生事故1起,死亡1人,受傷1人,去年同期事故起數為0。
(5)煤礦、化工和煙花爆竹1-6月事故0起。
2.道路運輸事故情況
1-6月,全市發生道路運輸事故13起,造成16人死亡、6人受傷,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和受傷人數同比減少10起、5人和11人,下降43.5%、23.8%和64.7%。
3.鐵路運輸、漁業船舶、水上運輸、航空運輸、農業機械、油氣管道運輸1-6月事故0起。
4.其他行業事故情況
1-6月,全市發生其他行業事故7起,造成6人死亡,1人受傷,事故起數同比增加2起,上升40%,死亡人數減少1人,下降14.3%,去年同期受傷人數為0。
(四)各縣(市、區)、開發區事故情況。
1.橫州市直報事故8起、8人死亡、0人受傷。
2.西鄉塘區直報事故6起、6人死亡、1人受傷。
3.武鳴區直報事故6起、6人死亡、1人受傷。
4.良慶區直報事故4起、6人死亡、1人受傷。
5.邕寧區直報事故3起、4人死亡、0人受傷。
6.江南區直報事故3起、3人死亡、0人受傷。
7.上林縣直報事故2起、4人死亡、1人受傷。
8.賓陽縣直報事故2起、3人死亡、4人受傷
9.隆安縣直報事故2起、2人死亡、1人受傷。
10.青秀區直報事故2起、2人死亡、0人受傷。
11.馬山縣直報事故2起、2人死亡、0人受傷。
12.高新區直報事故2起、1人死亡、1人受傷。
13.興寧區直報事故0起、0人死亡、0人受傷。
(經開區、東盟經開區事故信息已劃轉至江南區、武鳴區進行統計)
(五)各縣(市、區)、開發區事故直報情況。
1-6月,全市各類事故7天準時直報率97.6%,橫州市有1起事故沒有按規定及時錄入上報,影響了全市事故統計直報率。其中:
全市工礦商貿事故統計7天直報率為95.5%,除橫州市(80%)外,其他12個縣(市、區)開發區的事故7天直報率為100%。
全市道路運輸事故統計7天直報率為100%。
(六)下步工作建議。
一要進一步加強道路運輸、建筑施工、工貿行業領域事故防范工作。1-6月份,道路運輸、建筑施工、工貿三大行業領域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占全市71.4%和76.6%,是事故防控重中之重。道路運輸要加強對高危路段、橋梁、隧道、邊坡和在建公路工程的巡查監控,加強對國省干線、農村公路交通違法違規行為的查處。建筑施工要全面強化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開展汛期施工項目安全生產大排查。工貿要深化鋼鐵、鋁加工、粉塵涉爆、有限空間作業等重點行業領域事故隱患排查治理,督促企業加強從業人員安全教育培訓,提升安全風險管控水平。
二要進一步加強汛期重點行業安全監管。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層層傳導和壓實事故防控責任,結合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和主汛期事故防控的特點,全面加強礦山、工貿、化工、道路運輸、經營性自建房等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監管工作,深入開展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嚴防汛期自然災害和各種風險隱患導致的生產安全事故。
三要重視直報工作。1-6月份,全市事故直報率低于98%,未達到工礦商貿事故直報率100%的要求。各單位要按照事故統計調查制度要求,在事故發生后24小時入庫,7天內按時上報事故統計信息直報系統并要提高事故信息填報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事故調查結案后14天內要及時上傳事故調查報告,1-6月份共發生事故42起,上傳事故調查報告16起,上傳率為38.1%;工礦商貿事故22起,上傳事故調查報告6起,上傳率為27.3%,各單位要抓好該項工作落實;嚴格事故核銷工作程序,一般事故統計核銷的信息和材料要由主要領導審核把關后方可上報,提高事故核銷工作質量。
二、安全生產舉報工作情況
(一)總體情況。
1-6月,全市共受理生產安全事故、安全生產隱患和非法違法行為等三類舉報893件,同比下降39.5%,查實479件,查實率53.6%;發放舉報獎勵6940元。應急管理部門受理生產安全事故、安全生產隱患和非法違法行為等三類舉報212件,查實69件,發放舉報獎勵1400元。
全市受理舉報數量排前三位的縣(市、區)、開發區依次為:西鄉塘區129件、江南區54件、興寧區39件。
全市受理舉報數量排后三位的縣(市、區)、開發區為:隆安縣2件、上林縣6件、橫州市和馬山縣各8件。
(二)發放舉報獎勵情況。
1-6月,全市共發放舉報獎勵資金6940元。
(三)各縣(市、區)、開發區應急管理部門受理情況。
受理舉報數量排前三位的應急管理部門依次為:江南區應急局42件、興寧區應急局39件、武鳴區應急局24件。
受理舉報數量排后三位的應急管理部門為:馬山縣應急局1件、隆安縣應急局2件、良慶區應急局和西鄉塘區應急局各3件。
發放獎勵情況:江南區應急局發放800元,高新區應急局發放300元,武鳴區應急局發放300元。
(四)南寧市有關部門受理舉報情況。
1-6月,南寧市應急管理局共受理舉報28件,查實7件。南寧市消防救援支隊受理391件,查實231件,獎勵50元;南寧市交通運輸局受理53件,查實25件;南寧市住建局受理3件,查實3件。
三、生產經營單位事故隱患內部報告獎勵工作情況
(一)總體情況。
1-6月,全市建立事故隱患內部報告獎勵機制的生產經營單位有3859家,已建立機制生產經營單位3859家,建立機制占比100%。生產經營單位內部報告獎勵事故隱患7840項,整改完成7821項,整改完成率99.75%,發放獎勵金額28.4993萬元。
(二)進展情況。
1.各縣區情況。1-6月,全市建立事故隱患內部報告獎勵機制的生產經營單位各縣區占比均達到100%。獎勵金額前五位的縣(市、區)、開發區依次為橫州市(6.4235萬元)、賓陽縣(5.0937萬元)、武鳴區(3.644萬元)、江南區(2.4781萬元)、西鄉塘區(2.189萬元)。
2.各行業領域情況。1-6月,全市14個重點行業領域建立事故隱患內部報告獎勵機制生產經營單位占比已達100%,發放獎勵資金前五位的行業領域依次為工貿(14.5337萬元)、危險化學品(3.2935萬元)、建筑施工(2.93萬元)、交通運輸(2.89萬元)、非煤礦山(1.61萬元)。
(三)下步工作建議。
一要清單式再核準。各部門報送的企業數量要掌握準確企業清單表,在應建立機制企業統計上,需要注意的是個體經營戶、停工但未注銷企業、醫院、學校均不在應建單位之列,另外小微企業(從業人員僅幾個人)也不列入應建單位。每月統計上報的各項數據均為累計數,各單位統計員填報系統的時候要注意核準,避免出現當月上報數據低于上月數據的情況。
二要收集時再核準。對已經建立機制的企業,各縣(市、區)、開發區和相關部門要注意收集已建立的制度,堅決避免已建機制數據不實。年底央考、區考將會實地抽查企業,若統計時是報送完成的,但實際抽查又發現企業未建立機制,那就是統計造假,所以要注意收集。
三要抓典型。要深入挖掘先進典型,定期向社會公布內部隱患報告獎勵典型案例,以點帶面,推動生產經營單位建立健全隱患內部報告機制。安全生產舉報系統中已新增典型案例庫模塊,各縣(市、區)、開發區應急管理部門可通過該模塊上傳安全生產舉報案例和企業內部報告案例。
附件:1.2025年1-6月事故情況排名表
??????2.2025年1-6月重點行業事故情況排名表
??????3.2025年1-6月各縣(市、區)、開發區事故直報情況表
??????4.2025年1-6月南寧市安全生產舉報情況統計表(各行業領域)
??????5.2025年1-6月南寧市安全生產舉報情況統計表(應急管理部門)
??????6.2025年1-6月安全生產舉報處理情況統計表(應急管理部門各行業情況)
??????7.2025年1-6月南寧市生產經營單位事故隱患內部報告獎勵情況表(分地區)
??????8.2025年1-6月南寧市生產經營單位事故隱患內部報告獎勵情況表(分行業)???????
南寧市應急管理委員會辦公室
2025年7月11日